=暮夜/rr
米英露中心杂食
微博@WhyAkutenkouissoriobot

大陆帝国邂逅海洋文明:露英时间线(III.19世纪篇)

首先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然后说一下为什么拖了这么久,主要是19世纪内容实在太多,而我还不停地在看新东西,最后越加越多,最后我发现再这样下去我永远也写不完了……于是它终于生出来了,虽然难免有点简陋,但还是请看!


III.“影子游戏”(19世纪)

“在连续四个世纪的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以平均每天五十五平方英里、每年两万平方英里的速度持续扩张。19世纪初时,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亚洲的边境相隔两千英里,但到19世纪末,这一距离已缩小到几百英里,在某些地区甚至还不到二十英里。

尽管圣彼得堡屡次保证俄国对印度没有企图,并且保证每次军事挺进都是最后一次,但在许多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沙皇把整个中亚纳“纳入其统治的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人们担心,一旦这个计划实现了,那么最后一击的目标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因为这早已不是秘密,沙皇手下最出色的将军已经制订了侵略印度的计划,沙皇本人对此更是早已心向往之。”

 ——《大博弈:英俄帝国中亚争霸战 》


拿破仑战争为欧洲带来了长达40年的和平,但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却愈演愈烈,19世纪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在中亚进行激烈角逐,他们的距离日渐靠近,都想从对方手中夺取最大的利益,对于这场世纪棋局,英国人称之为“大博弈”(the great game),沙皇的大臣则称它为“影子比武”(tournament of shadow)。

其实早在拿破仑战争时,保罗一世就想联合法国到亚洲与英国竞争给拿皇画饼,但是法国人当然没有接受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最后保罗死于政变(官方说法是中风),继位的亚历山大紧急召回了此前派出的士兵。

但在最大的威胁拿破仑帝国消失之后,英俄开始寻找新的目标,而当时的中亚大部分未经探索,吸引了众多寻宝人的目光。近半个世纪的博弈就此拉开序幕,而中亚诸国很不幸地成为了棋盘上的棋子,被两个大帝国玩弄在股掌之中。

    他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沙哈的友谊(必要时就通过贿赂收买),并签订防卫条约稳固这一友谊。防卫条约将包含两个主要内容:首先,确保沙哈拒绝法国人进入他的领地;其次,如果阿富汗对印度采取任何敌对行动,沙哈将向他的这个宿敌宣战。作为回报,如果法国或阿富汗进攻波斯,英国将向波斯提供必要的“战争机器”以帮助它驱逐入侵者。此外,如果侵略者是法国人,英国还承诺向波斯提供军舰和部队。换句话说,波斯人可以从陆路和海路同时攻击企图入侵的法国人。  
    马尔柯姆对东方式的奉承非常在行,很能打动人,沙哈深为满意。当然,他更喜欢那些奢华的礼物,这些礼物都经过精心挑选以满足波斯人的贪婪。礼物包括雕有精美花纹的步枪和手枪,镶嵌珠宝的挂钟等仪表,功能强大的望远镜,还有一个用于放置在沙哈皇宫里的巨大的镏金镜子。马尔柯姆同时还送出许多礼物去收买沙哈的高级官吏。1801年他离开德黑兰时,在充斥着歌颂友谊的盛大仪式和装腔作势的正式声明中,他得到了预期的全部书面承诺——他和沙哈的宰相分别代表两国签署了一份政治条约和一份商业条约。鉴于这些条约从未被正式追认批准,伦敦方面始终怀疑它们的约束力;波斯人对这种法律上的细微差别一团雾水,但英国人后来却巧妙利用了这一点。对沙哈而言,正如他很快就会意识到的,除了那些奢华的礼物外,他并没有因为那些郑重的承诺而获得任何实质回报。  
    沙哈紧急向英国人发出求援,提醒英国人,根据他们签署的条约,如果沙哈被攻击英国人应当援助。但此时情势已变,英俄两国已摒弃前嫌并结成联盟,共同应对拿破仑在欧洲不断制造的威胁。1802年,在推翻了督政府后,拿破仑自封为第一执政官,两年后他登基称帝。他现在的权势如日中天,而且很显然他的目标是让整个欧洲臣服在他脚下。基于这种情况,英国人决定不回应沙哈的要求去对抗俄国;事实上他们也有权这么做,因为马尔柯姆签署的条约里只谈到法国和阿富汗而并未提及俄国。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姑且都算是暗流涌动,表面上两国还是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

此处放一点不知道怎么插入所以没放进上半部的糖(…

奢侈的俄国贵族和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店老板民族(x

    舍列梅捷夫家族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用在为数众多的家奴身上。这个家族拥有一大批穿着制服的听差。单单是喷泉宫就有340名仆人,每一道门上都站一个亲随;而所有的房子加起来,舍列梅捷夫家族的家奴远远超过1000人。前簇后拥是一个存在大量农奴的国家的奢侈享受。跟它一比较,即便是最显赫的英国家庭所拥有的仆人数目也少得可怜:在1840年代,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庄园里只有18名家仆。外国人总是惊讶于俄罗斯宫廷的仆人之多。拥有大量的仆人是俄罗斯贵族一个与众不同的弱点——也许是导致他们最终灭亡的一个原因。即使是外省的中等贵族家庭也会雇用超过他们财力的大量仆人。  

都是穷苦出身,有了钱之后的生活却不一样,理财果然是要天赋的(…

    但英国是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乡绅独立不受拘束,是俄罗斯的贵族梦寐以求的对象。他们如此醉心于英国,几乎到了否定自我的地步。  
    俄罗斯人蜂拥来到这个“统于一尊的岛屿”,接受它那漂亮房子的最新风格和设计之熏陶,掌握庄园管理和景观园艺的最新技术,采购工艺品、四轮马车和假发等文明生活所必需的一切装备。  

俄罗斯人别太爱了.jpg

1825年,尼古拉一世继位(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十二月党人事件,因为与主题无关所以在此略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这位保守而专制的皇帝为俄国赢来了“欧洲宪兵”的称号,他的一系列外交操作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不过直到1839年,欧洲都还维持着表面和平。维多利亚女王20岁,打算物色一名配偶,而同样在欧洲游历的俄国皇储亚历山大(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来到了英国,两人有过一段愉快的相处时光。

    亚历山大来到伦敦,又爱上了单身的二十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我真的很爱这位大公,他是个可爱的讨人喜欢的青年,”维多利亚在1839年5月27日的日记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大公非常健壮,他在我周围敏捷地转来转去,就像在跳华尔兹,非常让人开心…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我凌晨3点差一刻上床,但直到5点才睡着!”尼古拉一世警告亚历山大,他不可能与英国女王结婚,但允许他回达姆施塔特。  
    在与维多利亚度过最后一晚时,亚历山大“拉着我的手,温暖地按着它;他面色苍白,他说话的时候声音也有些颤抖:‘我现在的感觉,语言无法表达。’”他吻了维多利亚的手和脸颊。“与这个亲爱的、和蔼可亲的青年道别,让我非常难过。他多么坦诚,多么年轻和快活”,“有着如此美妙的坦诚的面容、甜蜜的微笑”,维多利亚写道,“还有如此雄壮的体格”。  

可惜由于亚历山大有皇位要继承,这段感情只能不了了之,双方都选择了别的结婚对象。从后面的发展来看,他们没结婚是好事,毕竟亚二对婚姻的忠诚度实在是难评(。


   英剧《维多利亚》中的皇储亚历山大(左)

但是很快,新的战争阴云就笼罩了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相当复杂,虽然看似是又一次俄土战争引发了英法俄三国的冲突,背后却是由来已久的“东方问题”。因为牵扯得太多了,只能简单说一下,详细请参阅我参考文献里提到的书……

简单地说,露从18世纪就一直往高加索方向扩张,并不断向土耳其发起战争。其终极目的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什么想要君堡,因为俄罗斯认为自己才是君堡真正的主人。

    在当时的列强中,以宗教为国家中心的做法,以俄罗斯为甚,整个沙皇体系就建立在全民信奉东正教的基础上。俄罗斯对疆土的概念以及对其国际义务的理解完全基于宗教的考虑。  
    在沙皇俄国的建国理念中,当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陷之后,莫斯科就成了东正教的中心,即所谓的“第三个罗马”。凭此逻辑,俄罗斯承担着上天赋予的责任去解救陷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东正教徒,并夺回君士坦丁堡,将它恢复成为东基督教王国的首都,这场圣战就是俄罗斯帝国存在的理由。  

为了控制巴尔干地区(官方说法是保护东正教徒),俄罗斯在奥斯曼暗中支持当地的东正教徒反抗,包括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在内的东正教群体纷纷揭竿而起,但这些支持的本质并不是因为多么关心东正教徒的境遇,而是为了自身版图的扩张。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苟延残喘,只能任由欧洲列强摆布。而其他列强当然不可能允许俄罗斯如此无限制的扩张,不过起初他们并没有选择战争这一激进的行动,而俄罗斯方面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恶意,甚至向自己的老盟友奥地利和英国提出瓜分土耳其,当然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poor露露终究是错付了

    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在外交方面的知识缺陷,尼古拉一世对于英国在土耳其的利益关切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仅仅凭着大陆帝国的想象,笨拙地将领土分割作为吸引英国的筹码 。实际上,作为成熟的海洋帝国,英国对于占领土耳其领土没有任何兴趣 ,它所在意的是土耳其的市场开放和对海峡的控制权 。  

私以为这一段非常的好嗑……这种理解的错位就非常露英,一腔真诚付出却没付出到点上的露,和完全能懂对方在想什么却陪他演戏的英,露看似强势,其实维持关系的那个绳结始终在英手上。觉得英太屑的也不用担心,他后面会遭报应的

    1833年是英国对俄罗斯和土耳其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在这之前,英国人关心的主要是能否维持奥斯曼帝国的现状,担心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将导致欧洲势力均衡被打破,甚至引发一场欧洲大战。他们对苏丹的主权状况并不特别关心,这可以从他们的希腊政策上看出来。但是,一旦意识到奥斯曼帝国有可能被埃及人占领,并由此引发一场气势磅礴的伊斯兰复兴,更糟糕的是奥斯曼帝国有可能变成俄罗斯的保护国时,英国对土耳其的兴趣马上加强了,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奥斯曼帝国事务,鼓励经济政治改革,希望奥斯曼帝国能恢复生机,甚至扩大影响力。  
    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工业强国,英国支持打开全球市场进行自由贸易;同时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海上强国,英国随时准备使用炮舰逼迫外国政府开放市场。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帝国”,或者可以叫“自由贸易帝国主义”,英国可以凭借军事威胁和政治影响来推动其经济霸权,限制外国政府的独立自主能力,并不需要直接进行统治。  

你们这些媒体不要听风就是雨啊!

    俄罗斯对印度的威胁,是英国的恐俄人士最大的担忧。对一些人来说,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阻止俄罗斯征服土耳其,还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在整个小亚细亚直至阿富汗和印度占据统治地位。  
    英国政府其实一直都清楚俄罗斯做这样的远征行动是不现实的,一名英国情报官员认为俄罗斯侵略印度的计划只能是“派辆大篷车过去”。但是,虽然英国官方没人把俄罗斯威胁印度当真,这并不能阻止恐俄的英国报刊大肆渲染对俄罗斯威胁的恐慌,强调俄罗斯征服高加索之后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其在波斯和阿富汗施展的种种“见不得人的手腕”。  

1839年,埃及总督在法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这让英俄关系有所缓和,因为两国都对法国在中东地区的活动产生了警觉。再次感谢兰西哥为我cp做出的贡献

    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呼吁穆罕默德·阿里从叙利亚撤军,接受列强提出的和平条件,这些条件在1840年的伦敦会议(London Convention)上拟定并由四强和奥斯曼帝国共同签署,同意给予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的世袭继承权。  
    随后法国人很不情愿地在1841年的伦敦会议上签署了和平条件,穆罕默德·阿里获得了埃及的世袭继承权,条件是他承认苏丹对奥斯曼帝国其他地方的主权。  

为了友好向英露出脆弱的肚皮的露露……他超爱.jpg

    1841年伦敦会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穆罕默德·阿里撤军,还规定在战争爆发时,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海峡将对除苏丹盟军以外的外国军舰关闭,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让步,因为这样英国军舰就能驶过海峡进入黑海,直接威胁俄罗斯南部边疆的薄弱地带。签署这份条约后,俄罗斯实际上放弃了自己在奥斯曼帝国的主导位置和对海峡的控制权,沙皇希望能以此改善与英国的关系,孤立法国。  

尼古拉一世非常积极地拉拢英国,为此在1844年亲自到伦敦访问。

    这不是尼古拉第一次访问伦敦。早在1816年,当时不过二十岁,还是大公爵的尼古拉访问伦敦,深得上流社会女士们的欢迎。当时宫廷内著名美女、威尔士亲王夫人(Princess of Wales)的女侍官夏洛特·坎贝尔夫人(Lady Charlotte Campbell)惊叹道:“多么可爱的人儿!魔鬼般的英俊!他一定是欧洲最英俊的男人!”那次访问让他觉得英国皇室贵族会成为他的盟友。  
    英国人对他的坦诚感到惊讶,女王甚至认为他“过于坦率了,在那么多人面前把话说得那么直白,他不应该那么做,但是他忍不住”,她在给利奥波德的信中这么写道。沙皇认为坦诚是让英国人克服对俄罗斯的疑心和偏见的唯一办法。  

尼古拉一世给维多利亚留下的印象还不错,但是对英国的制度有很深的误解……于是又被忽悠了,你们可能疑惑露怎么总被忽悠……没错他就是恋爱脑……一旦得势就容易脑子不清醒……这是学术界都承认的(x

    他以为和英国政府在东方问题上达成了“君子协议”,但对英国方面来说,这一次会谈不过是双方相互交换了看法,没有任何约束力。尼古拉一世以为只要说服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手下的高级大臣们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议会、反对党、公共舆论以及媒体可能会影响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这一误判将是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前夕犯下一系列错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过度介入土耳其内部的宗教事务,1853年10月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英国方面起先仍希望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冲突,但是俄国的态度相当强硬,而法国也希望通过一场战争让自己重回欧洲列强的地位,最终英法在1854年3月向俄罗斯宣战,19世纪最大的战争就此打响。

具体的过程就不多赘述了,简直是血压最高的一集(……),在克里米亚最重要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陷落之后,三方终于决定进行和平谈判,讽刺的是这时战场上的士兵都已经厌倦了战争开始合家欢了(。总而言之在1856年2月25日,和平会议在巴黎奥赛码头边的法国外交部举行,战场从克里米亚转移到了谈判桌上。

可以想见,露肯定是很生气的……因为他在战前所认为的朋友都背叛了自己……《巴黎条约》更是让之前的努力几乎都付诸东流……

    总的来说,俄罗斯丢掉了他们1812年从土耳其那里夺来的比萨拉比亚的三分之一土地,其中包括多瑙河三角洲,但是保住了比萨拉比亚的保加利亚人居住区,以及战略位置很重要的从荷廷(Chotin)向东南方延伸的山脊。  

对俄罗斯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因为这是17世纪以来俄罗斯第一次向土耳其人割让了领土。

这一段外交拉扯还蛮精彩的……我有单独发节选(点这里

    尽管《巴黎条约》没有立即让欧洲版图发生改变,它仍然是国际关系与政治的一道分水岭,在实质上结束了欧洲过去的权力平衡,即奥地利和俄罗斯共同控制欧洲;与此同时形成了新的势力组合,为一批新的民族国家,如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德国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英格兰坑起老公可谓是毫不手软…但又没往死里整…主打一个我想让你活着但必须半死不活……虽然露也设法削弱了条约的影响……不过总的来说损失还是很大……

    《巴黎条约》没有让俄罗斯丢失大量领土,却让其备受挫折。除了损失了黑海舰队、割让了比萨拉比亚部分地区外,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也不再有任何威望,18世纪以来俄罗斯在东方问题上获得的利益丢失殆尽。一直要到1945年,俄罗斯才恢复了其在欧洲的主控地位。  
    黑海非军事化对俄罗斯来说是战略上的重大打击,如果俄罗斯再与土耳其交战,土耳其可以请求英国或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舰队进入黑海,而俄罗斯却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易受攻击的南部海岸。摧毁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和其他军港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羞辱,被强制解除武装这样的事情过去从未发生在任何一个强国身上,即使法国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惨败后也没有被迫解除武装。  
    可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这个曾经的老师给俄国人上的重要一课,也推动了俄罗斯帝国内部改革进程的重启 。   

尼古拉一世在巴黎条约签订前去世,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皇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对俄国陈旧的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当时还是愤青一枚的托尔斯泰写了很多文章怒喷zf,譬如军事改革和解放农奴等,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彻底医治帝国的所有顽疾,甚至导致了诸多新的问题,不过这些并不是这篇文字要讨论的,毕竟本文主打一个嗑cp……

在《巴黎条约》签署后的十五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国际局势已面目全非:拿破仑三世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推翻,流亡到了英国;奥地利和法国的势力和地位下降了;两个新兴国家德国和意大利成立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种种考虑和激情已经烟消云散。

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被严重削弱,露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韬光养晦,虽然依旧在欧亚大陆进行扩张,但会尽量不惹到老婆(poor露露

    在这一时期,认识到自身实力差距的俄罗斯,始终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英 国的关系,尽量避免 自己在大陆区域的扩张触碰英帝国的底线,一旦遭遇英国的强烈反应,都选择及时后退,避免形成同英国直接的军事对抗。  

1871年,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感受到威胁的英国决定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于是突然之间我们结婚(x

1874年,维多利亚女王之子阿尔弗雷德 (Alfred Ernest Albert) 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玛丽亚女大公成婚,在维多利亚和亚历山大分手35年后,英俄王室还是成为了亲家。

        亚历山大二世对自己女儿的婚姻不高兴。此前不曾有一位俄国公主嫁给英国人,亚历山大二世由于克里米亚战争还没有原谅维多利亚女王,而且两个帝国此刻是激烈的竞争对手。玛丽亚留着短头发,黝黑而丰满,不是个美人,但她聪慧而有文化,是她父亲的助手,帮助他读信件,而且她也因为亚历山大二世与她母亲的不睦而同情他。玛丽亚曾与萨沙、明妮和明妮的姐姐亚历山德拉(嫁给了威尔士亲王伯蒂)一起去丹麦度假。在那里,她遇见了伯蒂的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爱丁堡公爵)。他的母亲,即维多利亚女王,曾抱怨道,阿尔弗雷德极其暴躁易怒,“不是家里讨人喜欢的人”。玛丽亚不同意这个评价,与阿尔弗雷德相爱了。  
        后来,亚历山大二世到温莎拜访了他的女儿和亲家母。三十五年前,亚历山大二世和维多利亚女王差一点坠入爱河。而如今,维多利亚女王觉得他“非常和善,但变化极大,非常消瘦、衰老、悲哀,满腹忧愁”;而他觉得她是个“老傻瓜”。亚历山大二世含泪感谢维多利亚欢迎他的女儿,女王也被感动了,“我伸手与皇帝握手,然后拉住玛丽亚的手,她自己也很烦恼”。玛丽亚住在伦敦的克拉伦斯宅,她的文化品位和傲气(主张自己的地位优先于除女王之外的所有人)冒犯了英国宫廷。女王还不喜欢玛丽亚的珠宝(曾属于叶卡捷琳娜大帝),认为一个二十岁的姑娘“配不上”这样奢华的珠宝。离开圣彼得堡之后,玛丽亚“觉得伦敦太丑陋,英国饮食太可怕,去温莎和奥斯本庄园(也就是说去拜见女王)的旅途太无聊”。后来,阿尔弗雷德继承了萨克森-科堡一哥达公爵的位置。阿尔弗雷德去世后,她留在德国。罗曼诺夫家族只有她一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  

在19世纪末期,在越来越强大的德国威胁下,英俄两国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并1907年在伦敦签署协定,三国协约正式结成。

感谢看到这里的读者,19世纪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19世纪本身远远不止这些东西,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繁复,而我写这篇的初衷只是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我写的史向文的相关背景,所以只是把露英关系的冰山一角摘了出来,最好还是阅读相关文献,才能更深刻而完整地了解19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两人的关系。在此强烈推荐一下费吉斯的《克里米亚战争》,本文引用几乎都来源于此。

除了参考文献之外,我还要诚意推荐朋友的克里米亚背景群像文《镜中提灯》,文笔美丽,人设优秀,全面地描写了克里米亚战前各国波云诡谲的关系,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搭配参考文献食用风味更佳!

就像刚才说的,我写这篇的目的只是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我写的文的相关背景,而我也是有知识盲区的,那就是一战(…)所以我们下一篇ww2再见!(草


参考文献: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奥兰多·费吉斯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奥兰多·费吉斯

《大博弈:英俄帝国中亚争霸战》 彼得·霍普柯克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俄罗斯史(第八版)》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大陆帝国邂逅海洋文明:英俄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意义》 封帅

评论(7)
热度(230)
  1. 共2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返回顶部